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家访谈”之二 为创新搬开绊脚的石头
- 发布日期:2015-11-30 08:55:03
- 阅读次数:[8876]次
- 作者:
记者 付勤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创新的重视达到空前高度。创新发展将成为“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该如何培育增长新动力,如何解决创新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德仁。
从模仿创新到引领创新
记者:五中全会公报中令人印象最深刻是两个字:创新,一共出现了27次。27次提创新,有怎样的深刻内涵,又向我们释放出怎样的信号?
李德仁:早在2014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大声疾呼:创新、创新、再创新!作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智慧,调动全体人民的胆魄,力量将是无穷的。党中央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把创新提到空前高度,英明、重要、及时。我认为,再三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自有它深刻的寓意。
一是经济要转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传统依靠要素投入、需求拉动的方式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下降。我们正面临着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必须寻求更低碳、无污染、可持续的新的生产方式。
二是人均收入偏低亟待解决。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相比却相差很远。需要通过创新来激发生产力,让人均收入达到一个中等以上的水平,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
三是依靠创新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正处在一个向全球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参与全球竞争,没有创新,也就失去了竞争力。中国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很多创新,远远将其他国家抛在身后,但是近100多年的工业革命中却远远落后于西方。虽然现在正迎头赶上,但走的基本上是引进、模仿,然后再创新的路子。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自主创新,引领创新,才不会受制于人,真正走在前列。
记者:产业创新是当务之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在创新的大潮之下,该怎样抓住属于我们的“风口”?
李德仁: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们在前进,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也在前进。就像行船一样,看上去都在随潮流而动,但速度慢了,就会产生新的差距、新的落后。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世界都瞩目,说明我们从产品到网络销售走在了全世界前面,有着巨大潜能,但是如果上溯到市场定位、研发、订购、下料、生产等前端链条上,我们还有差距。此外,我们国家的城乡差别、贫富差别还很大,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也不够,要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逐渐缩小这些差距,取得不断进步。走在创新的前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抓住风口,需要关心全球进步,参与全球竞争,深入了解我们国家发展的大趋势,深入学习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创造我们新的发展经验。唯有借助风势,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搬开创新路上的绊脚石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中国在“十三五”期间需要补齐的“短板”,部署了需要取得“明显突破”的十大领域,其中一个就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在创新领域还有哪些障碍需要解决?
李德仁:我国封建社会时期长达5000年,创造了灿烂文化,但同时也留存了中庸、无为、不冒险、枪打出头鸟等强大的“习惯势力”,允许失败的观念不强,人们的创新精神往往被环境压抑。原始的创新、先进的创新,最初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是超前的,不被世人所理解的,这里需要寻求一种精神层面的突破。
除了精神层面,制度层面也需要突破。一是我们的投资体系。现在的科研体系是竞争型的,但创新往往需要缓慢酝酿,一时间未必能看到成果。建议给予科研单位一些非竞争型的支持,要有自由科研的经费。现在经常说“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美国硅谷就建立在风险投资的基础上,十个项目也许九个失败,但一个成功了可能就是突破性的。从政府到市场,都要认识、鼓励原始创新,支持看似“天方夜谭”的一些创举。
二是我们的评估体系。这20多年来我们的评估体系有一种机械唯物主义倾向,追求成果数量、院士数量、SCI论文数量等。应该有一个从量到质的变化,在创新的质量上而不是数量上进行评估。最近我很高兴地看到,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发文,鼓励重要科研成果在我国科技期刊发表,用中文发表。相比一味强调要在西方刊物发表论文,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与此同时,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更有启发性,不应唯分数论。我们有这么多高校,每个高校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仅大学要争创世界一流,学科更要成为世界一流。要给每个年轻人机会,要尊重科学家的成果,不要让评估体系成为创新的阻碍。
从大国走向强国
记者:创新发展中提到了“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我国是互联网大国,但还不是网络强国,从大到强又有哪些问题要解决?
李德仁:中国自古以来的制度就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联系比较强,横向联系比较弱。但互联网是上下左右的,这就要求我们打破部门分割,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融合,把互联网理念真正贯彻到国家管理中,建立更开放的体系,走进全新的大数据时代。
在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也会带来一系列挑战。我们现在数据处理的能力还很薄弱,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来解决这些难题,让我们的城市真正成为智慧化的数字城市,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安全和方便。
此外,我们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也还不够,覆盖范围不够广、网速不够快、上网资费比较高。网络建设应该让广大群众都用得好、用得起。
记者:您曾经说过,要创新,就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信洋人。在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怎样的创新人才与创新精神?
李德仁: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洋人,是我对年轻人说的。真理是相对的,社会在进步,就有新的机会、新的需求。创新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探索的过程、验证的过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需要这样的创新人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不被束缚,勇敢地闯出一条新路。
在我所从事的行业,我们提出了“4个right”的口号:“right time ,right place, right information to right person”(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内,把需要的信息送到需要的人手上),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境界。有生之年,强军、富国、利民,这三大主旨就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也是我们创新永不衰竭的动力。
专家简介:
李德仁,1939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