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两个项目获国家科技类二等奖
- 发布日期:2016-01-13 17:13:39
- 阅读次数:[8322]次
- 作者:
本网讯(通讯员 蔡列飞)近日传来喜讯,李清泉教授主持的项目“道路路面动态检测关键技术及装备”,邵振峰教授、朱庆教授和张叶廷副教授参与的“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分获201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月8日上午,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2015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五项大奖,共授予295个项目和7名外籍科技专家。
李清泉主持的项目组围绕道路路基路面性能影响理论、高速无损快速检测原理和技术,开展了道路路面动态检测方法研究和系列重大装备研制,攻克了道路弯沉快速检测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突破了数据自动处理行业瓶颈,实现了道路全指标动态检测,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检测装备,在国家交通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项目组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8项,受理发明专利7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40余篇,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项。近三年新增产值3.54亿元,上缴税收2590万元。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得到广泛应用,检测里程1000多万公里,创造间接经济效益50多亿元。获2009年教育部、2013年测绘学会以及2014年公路学会三项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介绍,本项目研究成果——激光动态弯沉检测装备和道路综合检测装备均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具备批量生产条件和能力。道路综合检测装备自2008年产业化以来,已经批量生产75台套,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余家公路、市政以及机场等道路养护管理单位得到应用,覆盖了不同区域的高速公路、国省道以及城市道路等多种复杂道路环境,累计检测里程1000多万公里,提高了检测效率数十倍以上,大幅降低检测费用和作业安全风险。
激光动态弯沉检测装备自2011年产业化以来,批量生产4台套,分别在新疆、云南、重庆、广东等省市得到应用,检测里程近10万公里。据新疆、云南、福建、吉林等用户反馈表明,装备可适用于高等级公路、普通公路、市政道路、机场跑道和沙漠区道路等地域环境条件。
邵振峰教授、朱庆教授和张叶廷副教授参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申报的“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提出了网络时代地理空间框架公共服务理论,奠定了地理信息在线统一服务的理论基础;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型地理信息基础软件,建立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体系,解决了地理信息的分布存储、逻辑集中和一站服务,实现了分建系统空间基底的统一;提出并建立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应用体系,解决了不同信息化条件下各种应用的在线统一支撑;提出并建立了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标准规范体系,实现了框架横向互联、纵向贯通。
据悉,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与国家、省区框架互通,各行业部门专题系统互联的城市信息化基础平台,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项目成果已推广应用至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等333个地级以上城市及380个县级市和15个省级框架建设,在线统一支撑了国民经济各领域的3600多个应用系统,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近百亿,间接效益三百多亿,累计节支一百多亿。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