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太空经济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
- 发布日期:2016-06-16 20:54:32
- 阅读次数:[8429]次
- 作者:
6月16日,第五届“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World Geospatial Developers Conference,WGDC)分论坛“中国太空经济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大会由空间信息产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泰伯主办,秉承不断引领和促进空间信息技术创新与变革的宗旨,WGDC已走过五个年头,如今成为全球最具前瞻性的跨界创新风向标。
中国太空经济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发表了主旨演讲,以下是演讲实录
李德仁:谢谢给我一个机会。第一,非常高兴参加太空经济论坛这样一件事情,我本人是1957年进入大学,学航空测量的,1957年卫星上天了,后来我们改成叫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一直参加整个全世界的国际遥感学会这几十年的工作。
20世纪,过去的100年人们可以离开地球,1903年到1907年发明了飞机,人离开了地面,1957年卫星上天了,后来中国又搞了60年的航天,宇宙飞船,人也上了天。今天到21世纪,如果说20世纪是开都的那个世纪,21世纪应该就是开拓经济的世纪,我们中国人要努力。2012年我们几个院士一起给中央写建议,一定要把中国的航天做起来,现在有三个重要专项,高分辨卫星观测,国家要把光学和雷达卫星分别提高到0.3米,现在可以告诉大家,我们天上有两颗中国的0.5米的卫星,有一颗中国的0.5米的雷达卫星。我们到2020年我们会达到0.3米的光学或者雷达卫星。刚才杨女士讲的定位精度现在已经提高到3米,我们再发7号,0.7米。我们的雷达精度现在到了3米。这说明什么问题?太空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从卫星研制、火箭发射,到数据下传,处理应用这个链条很长。我希望中国太空经济的发展一定要遵循这样一个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集成创新来让我们中国的卫星做好,用的很好,这才对得起中国人,对得起我们国家投入高分460亿,北斗500亿,还有载人飞船与探测600个亿,这样我们中国才有基础提太空经济。
我们下面怎么做?我个人认为我最近也都是宣传,必定要把卫星做成一星多用,一颗通信卫星,为什么不可以装一个地轨通信卫星加上北斗增强系统。如果有100个通信卫星在低空,它就可以增加50公斤载荷,就可以做100个低轨的北斗增强系统,我们做的仿真实验,北斗的实时精度可以提高到0.5米,甚至1米。我们遥感卫星现在把数据从地面站上来,存在这个地方,再去找这个数据,为什么不能把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天上的通信网送到手机上去,如果这个事情不抓,我们卫星遥感花那么多钱,上不了手,老百姓用不上。这种实时的卫星上手机是我们太空经济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专业用户,政府部门那是成本开支,那是一个事业,不是一个产业,更不是商业。所以,我希望我们今天到会的所有人,咱们共同努力,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融合,智能服务,放到老百姓的手机。如果可以接收卫星天线的手机加1000块钱大家愿意买,一个人买1000个亿,这就是价值,所以我的第二句话就是一定要坚持把我们的航天,不管是通信的,不管是导航的,不管是遥感的卫星送到老百姓的手机上去,全世界都在努力,美国人还没有坐下来,欧洲人也没有全部做下来。所以,一定要形成这样一条路,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融合,智能服务,上手机。
做这件事情,国际合作,国际竞争。中国人不要丢了时机,美国的GPS做的早,我们的北斗做的晚,导航市场丢了一大片,如果我们现在不起步,不努力,将来天基实时服务的一个系统坐下来以后,我们就丢失了市场,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国家,怎么能够解决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所以,我支持太空经济论坛,我们也鼓励全国所有与这件事情有关的从上游到下游的所有的科学工作者,我们的市场都来关心,把我们的太空经济作为一个21世纪推动世界经济的一个新的产业抓好,预祝这个事业成功,谢谢大家!(责任编辑:张林)
(新闻来源:3sNews http://zb.3snews.net/2016/0616/42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