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院士聚焦空间信息与计算机视觉
- 发布日期:2017-03-22 12:50:30
- 阅读次数:[10029]次
- 作者:
新闻网讯(通讯员蔡列飞)3月17日,“空间信息稀疏表征与在轨智能处理”研讨会暨“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前沿论坛在我校举行,包括10位院士在内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
大会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协办。
出席大会的有: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副主任张兆田、副局长王岐东,院士李德仁、余全、龚健雅、陆建华、何友、樊邦奎、姜会林、余少华、王家耀、于起峰,以及来自清华大学、长春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80余名专家学者。龚健雅主持开幕式,窦贤康和张兆田分别致辞。
窦贤康指出,自2013年国家实施“空间信息网络”重大计划,我校就有幸参与其中,李德仁院士的“对地观测”研究团队紧密结合国家重点需求展开研究。他表示,武汉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该研究团队,并希望其加强协同创新,多出成果,多做贡献。
大会围绕“空间信息稀疏表征与在轨智能处理”和“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展开深入学术交流。
中心主任李德仁院士作题为“对地观测卫星到对地观测脑”的报告。对我国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总结,结合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发展提出“对地观测脑”的概念,指出对地观测脑”和人脑一样也有视觉、听觉、脑分析等相应功能,能实现在轨对地感知、认知到行动,最终将实现为大众提供PNTRC(Positioning定位,Navigation导航,Timing 授时,Remote sensing 遥感,Communication 通讯)实时服务的目标。
中心副主任龚健雅院士作题为“从摄影测量到计算机视觉”的报告。他简述了摄影测量的发展历史以及近年来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拓展,介绍了武汉大学在实时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机器人、遥感信息智能检索和空间信息智能感知五大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摄影测量应持续发展多平台综合,注重与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领域和业务。
武汉大学师生踊跃参会,能容纳300多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他们表示,不仅领略了业内多位院士和知名专家的风采,同时也对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摄影:张华 编辑:肖珊)
(新闻来源:武汉大学新闻网 http://news.whu.edu.cn/info/1002/48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