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人生路 创新无止境——记“两院”院士李德仁
- 发布日期:2017-05-18 18:10:21
- 阅读次数:[8081]次
- 作者:
新华社记者俞俭
“当今高科技飞速发展,人生就是不停歇的创新过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说,“智慧地球时代已经来临,赋予测绘学科新的使命。数字地球实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而智慧地球则是实现‘秀才不出门,能做天下事’,如医生远程诊断和智慧城市应急响应等。”
今年78岁的李德仁在全球测绘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和权威,5月6日被第十届国际移动测量技术大会授予“杰出成就奖”。多年来,他对测绘事业矢志不渝,永不停歇地创新:发明“李德仁方法”,解决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创造性取得一项项测绘新成果,引领中国测绘学科稳立“世界三强,亚洲第一”……
到了该回国“挤奶”的时候了
1985年2月,留学德国两年多的李德仁学成回国。当时有几家德国的研究机构想留他,均被他一一婉拒。
李德仁回忆说,当时妻子朱宜萱来信写道:几十年来你一直在学习、在花国家的钱,现在到了该回国“挤奶”的时候了。
“学到本事就要给国家做贡献,这是我们那时最真实的想法。”李德仁说。
在德国两年多时间,李德仁拼命地学习、钻研。他从验后方差估计理论出发,在极短时间导出比丹麦法更优越的新方法,被国际测绘界称为“李德仁方法”;他用一年时间完成的博士论文,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今天,即使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也要用李德仁的理论来校正自己的航测平差系统。
崭露头角的李德仁回国以后,取得一个又一个创造性成果。1991年,他提出“3S集成”(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理论获得国际认可。这一重大突破,实现了天空地一体信息化移动测量的历史跨越。
1994年,李德仁主持完成“GPS用于空中三角测量的试验研究”使野外工作量减少了90%,节约费用70%,并大大缩短了成图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领导研制具有中国版权的地理信息系统“吉奥之星”,打破了国外GIS软件“一统天下”的局面,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主持研制的中国首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已向全世界推广,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德仁的第3个博士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说:“李老师最大的贡献,是与其他老一辈科学家一起,推动了中国测绘学科的发展。”
30多年来,在以李德仁为首的科研团队努力下,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在世界测绘高等教育格局中已经步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行列,武汉大学被誉为“世界测绘教育之都”,中国测绘科学得以与美、德并驾齐驱,位居世界三强。
把我国的“太空之眼”“擦”得更亮
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是李德仁和他的团队几十年科学研究的目标。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了把我国“太空之眼”高分对地观测卫星“擦”得更亮,李德仁在卫星精度和质量上下功夫。在元器件受限的情况下,用高精度地面定标场,用精细的算法提高数据质量。到2015年5月,他们一共做了20多颗中国高分辨率卫星和两颗测绘卫星的数据处理,分辨率从5米、3米、2米、1米做到0.5米,这一连串数据直观地记录了中国卫星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整个过程。
2008年“5·12”汶川地震,李德仁领衔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最新技术,为正确指挥处理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提供了分辨率最高的数据;北京奥运会,李德仁带领专家团队从奥运会申办、场馆建设到成功举办,全方位提供专业的“贴身服务”和科学查处违章建筑,至少为国家节省16亿元;李德仁课题组运用测绘遥感新技术,以毫米级精度形成“数字敦煌”……
紧跟“一带一路”倡议,在李德仁推动下,武汉大学与泰国共建的诗琳通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研究中心不仅促进了科研与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发展、国际合作及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团队里,李院士就像一块磁铁
“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接力。”李德仁把遍布世界各地、各有建树的学生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果。目前已有150位博士生从李德仁门下毕业,几乎个个成绩斐然。他领衔的“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创新团队”获得2014年国家创新团队奖。
“李老师就像一块磁铁,将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当年跟随李德仁研制开发国产GIS软件“吉奥之星”的博士生朱欣焰教授说。
李德仁要求团队埋头做好学问,抬头看准方向,保持学科先进性;团结形成梯队,不断接力;攻关坚持创新,打造自主创新团队。
“把一件事情老老实实做深做透是测绘人的基本风格。”李德仁要求学生一定要坐得住冷板凳,要钻深钻细,加大实验的工作量。不在研究的深度上下功夫,就很难产生被国际认可的专家。
“瞄准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真正实现测绘学科在智慧地球时代的大集成、大融合和大智慧。”这是李德仁的新追求。
(新闻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17/c_1120989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