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 发布日期:2023-05-16 10:09:50
- 阅读次数:[13555]次
- 作者: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部署,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为一个专章进行部署,体现了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强劲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征程上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于延安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建校80余年来,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持立足国防传统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新征程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自觉履行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为推动我国加快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高校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归根结底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期高校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根本政治保证。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决做到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特优势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确保高校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深刻表明,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最大导向,才能实现教育、科技、人才有机协同和全局性发展。脱离国家历史发展时期的中心任务,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会遭受挫折和损失。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始终保证学校发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相一致,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加强高校科技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实现高校科技工作与国家战略的紧密对接。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为高校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提供思想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领导,就是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要发挥党的思想理论优势,加强对高校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引导学校人才队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为高校科技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对高等学校领导的根本制度,是高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健全高校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推动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机制,使学校基层党组织成为团结凝聚科技人才队伍的战斗堡垒,为扎实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坚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不竭源泉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高校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是建设世界人才高地的重要阵地。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支撑。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延安自然科学院,从创办起就以“报国担当”为使命,秉承培养“革命通人、业务专家”的育人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德育为先,深挖红色革命资源富矿,把“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融入办学教学全过程,用理想信念铸魂育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人机互动等新技术,建立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实验室,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光辉历史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极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面向未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更加需要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方法,聚焦“国之大者”,精准服务国家战略人才需求,培养科学素养和工程能力融合、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并重、追求卓越与团结协作兼备的领军领导人才。北京理工大学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开设学科交叉的本硕博贯通班,成立徐特立学院人才培养特区,实施“强基础、拓交叉”的拔尖人才培养改革。推动专业大类化、课程优质化、教材谱系化、实践体系化、教学智慧化等“五化”提质,形成育人合力。注重以重大项目、重点平台、创新团队赋能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将教师学术科研能力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在创新创造中领悟国家使命、培育家国情怀,将科技创新和国防特色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通过全方位赋能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推动国家战略融专业、个性需求融培养、重大项目融课程、重大成果融教材、总师院士融团队,形成育人合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坚持以学科体系建设为发展根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创新基础
学科体系是由各具体学科专业构成的有机系统,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发展的系统性、科学性、专业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这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基础保障。
高水平科技的诞生不是从天而降的空中楼阁,而是从看似平平无奇的基础学科中肇始发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大学应当积极发挥基础研究的深厚优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基础学科的原生动力。要坚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科技前沿中探索前瞻性基础研究方向,从国家重大工程中持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加强原始创新,以基础学科研究带动核心技术突破,切实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持续加大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构建基础学科研究平台,塑造“双一流”建设学科标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基础学科师资队伍,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供给新平台新力量。
新兴学科是在融合不同学科基础上,面向新的科研需求而涌现出来的前沿学科。新兴学科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立足新的时代特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新增长点,也是科技创新体系蓬勃发展的生动体现。推动高校新兴学科建设,探索科技发展新动能,就是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力量,有利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北京理工大学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信息安全数学理论与计算、脑智与人工智能、重大疾病分子机理、医药分子设计与制造等方向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为产业科技前沿关键领域提供创新动力支持。新征程上,学校将继续围绕“四个面向”,进一步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创新需求的新兴学科体系;瞄准未来科技的创新点,部署关键领域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健全新兴学科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探索新兴学科的发展方向,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加强跨门类的交叉学科建设,既是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实际需求,也是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高校要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打破专业壁垒,孕育和发展高质量交叉学科;组建跨学科团队,搭建多元化的学科交叉平台,统筹跨学科人才、资源的流动管理;打造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学科群,推动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交叉融合;协调传统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优势与特色、传统与新兴、应用与基础、综合与交叉相促进的学科总体布局,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四、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凝聚强大合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高校与企业居于科技创新链的不同分工位置,在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等前端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实践证明,高等院校与企业、各创新主体的协同攻关,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具有强大合力。
高校在推进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打造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带动构建协同攻关的组织运行机制,以重大科技突破推动形成技术产业的内生创新动力,支撑各要素环节创新联合体,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要以基础研究带动核心技术突破,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科教融合、研产融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基础研究重大攻关的质量效益;强化专利转化,实现高水平自主技术创新的知识价值;创新转化模式,服务重大需求以及构建转化生态,实现科技、人才与创新的持续发展。
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的支撑。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分量,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这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主要战场,只有突破高等院校基础理论、基本软硬件、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等瓶颈制约,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不断强化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导向,我国的科技才能立得起来、强得起来。北京理工大学探索打造集校地、校企、校校为一体的创新联合体,支撑创新人才培养。依托校地合作机构建设,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打造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科技创新协同体系,全面提升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孕育创新成果,以实际行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新闻来源:https://www.bit.edu.cn/xww/xxyd2/2b401cc2acd94b1b907728f7f3bb426e.htm